精刘之典藏前传攻略
精刘之典藏前传攻略
前沿拓展:精刘之典藏前传攻略
敦煌鸣沙山 谭华摄/光明图片
《大敦煌》 叶舟 著 甘肃文化出版社
《敦煌本纪》 叶舟 著 译林出版社
【新书访谈录】
“整个敦煌撑起的就是一座帐篷,支撑了我文学的梦想,存放了我文学的野心,也寄托了我的少年、青年。迄今为止我出过一些书,但是,我最看重的是这两本书,无论是《大敦煌》还是《敦煌本纪》,其实是我在寻找一种此生的庇护。”2021年5月21日至23日,作家叶舟带着他最看重的两本书,带着回到文学故乡朝圣般的虔诚之心,在丝绸之路上的敦煌,举办了长篇小说《敦煌本纪》精装典藏版首发仪式暨作品分享会和诗文集《大敦煌》20年纪念版首发式朗诵会。来自北京、南京和兰州等地的作家、学者和出版人,齐聚敦煌,在一部作品的“故乡”讨论一部作品,诵读一部作品,赴一场敦煌文学的盛宴,接敦煌文化的精神气脉。
据主办方介绍,这次《敦煌本纪》《大敦煌》作品分享会,之所以选择在敦煌举行,既有回报和感恩这块文学沃土的考虑,也有喜迎建党百年、进一步推动敦煌题材文学创作繁荣发展的深意。
为敦煌立传,书写民族的精神家园
文学艺术作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,是丰富精神内涵、推动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。敦煌文化和莫高精神,不仅是中国气象极具特色的写照,更是广大文艺工作者汲取创作养分的精神源泉。
“叶舟《敦煌本纪》书写的虽然是20世纪初期敦煌的故事,但作品依托厚重的敦煌文化,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血气方刚、重情重义的敦煌,为拓展敦煌文学书写,丰富中国文学版图贡献了来自甘肃作家的智慧和力量。”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、省新闻出版局局长王成勇发言时说。甘肃日报社社长,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王光庆也认为,《敦煌本纪》是近年来敦煌题材文学创作的精品力作。他说:“该书讲述了一群卓尔不凡的少年为保护藏经洞文物,为开拓一条利通天下的商道,为探索一条走出黑暗、通向光明的人生之路而奋斗牺牲的悲壮故事,集中展示了西部人民寻路、开路、拓路的现实遭遇和心路历程,体现了义字当先、敢字当头、不怕牺牲的价值取向和追求。”
“《敦煌本纪》的主要情节虽是虚构的,但是读起来很亲切。因为我从中看到了敦煌真实的历史。”酒泉市委常委、敦煌市委书记陈炎人分享了他的阅读心得。他举例说,书中的索氏家族在历史上就是敦煌的名门望族,历朝历代敦煌的大家族都有在莫高窟开凿家窟的传统。再比如书中多处描写了清代敦煌重建后,县城内外的城市布局和管理体系,还有对敦煌的风土人情、乡规民约、方言俚语、建筑形态的生动描绘。把一个活生生的敦煌展现在眼前。让敦煌人读来亲切,没来过敦煌的人读后向往。
“叶舟《敦煌本纪》中透出的河西走廊人的生命力和对生命的关切,是几代敦煌人英雄的精神气质的集中呈现,其伟大而沉静的力量可以用来拯救东部城市里脆弱如我的灵魂。”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、总经理佘江涛感慨良多。他说:“长篇小说心理治疗的功用在当今社会变得日益重要。长篇小说就像交响曲一样,可以用来抵抗时间对我们的压力和切割,培育和保持人格的丰富和强大,抵御人情绪、精神方面的疾病;保持人敏锐的感觉和直觉;保持人判断和思维的系统性和深刻性;保持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。”
用文字凿窟,书写大西北人的生命史
敦煌是伟大的,敦煌的文化是伟大的。自2000年5月,叶舟的诗文集《大敦煌》在兰州首发,到2021年5月,精装典藏版《敦煌本纪》和《大敦煌》20年纪念版的出版,20多年来,作家叶舟始终怀着虔诚和谦卑的态度在书写这片大地,书写这片大地上的人民,书写大西北人的生命史。
“中国的文明满堂皆灯。敦煌,是中国文明的一盏辉煌的灯,千年以来,这个灯一直这样亮着。”中国作协党组成员、副主席李敬泽深有感触地说:“对于一般的游客,他们仅仅只是看到莫高窟这样的奇迹。但我们不要忘了,在这盏灯的下面,有敦煌的大地,有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人民,而《敦煌本纪》这本书,就是写给点燃了如此辉煌的灯的这片大地和大地上的人民的。”“敦煌莫高窟一共有375个窟,叶舟是以他的文字在凿第376个窟,凿这个窟的时候,建这个窟的时候,他是身怀着一个供养人一般的虔诚,一个工匠一般的勤劳,一个既是专家又是艺术家那样的胸襟。也就是说,他命里注定要写这本书、这些诗。”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认同这个观点,她说:“某种程度上讲,《敦煌本纪》的出版就是对敦煌大地上这样灿烂文明的一个回应。这部作品不仅写出了叶舟老师的精神家园,也写出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。是他的作品重新让我们认识到了西部的重要,敦煌的重要,让我们重新寻找到一种民族文化的能量。”
“无论是从百万字的体量还是从上百位出场的人物来说,都是鸿篇巨制。”《人民日报》文艺部主任刘琼谈了她读完这本书的感受。她认为,《敦煌本纪》自始至终充满着一种浓烈的悲壮气息和苍茫的西部精神。作者依据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,同时也极尽想象,虚实结合,为我们描摹出了如莫高壁画般庄严沧桑的敦煌大地。这是一曲悲壮的挽歌,也是一首不朽的史诗。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、《钟山》杂志主编贾梦玮说:“从史诗性和百科全书这两个方面,《敦煌本纪》都体现出来了不一样的努力。” 他认为,叶舟作为一个诗人,他的叙事,他的这种抒情所带来的气息,向内转的抒情的东西,是敦煌本身的抒情性,这种史诗性具有不一样的思想。他觉得小说里面所有的知识都打造了叶舟本人的一些印迹,体现了他个性化的色彩。
“叶舟的《敦煌本纪》为什么能成功?”《十月》杂志主编陈东捷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。一个是叶舟的才气,另外就是叶舟对西部,对西北地区的关注,不光是从资料上,从情感上的关注,还有他不停地在行走,他行过新疆、青海、西藏,但主要是甘肃这边更多,所以他有非常深的了解和关注。再就是文笔,叶舟是国内少有的诗歌、散文、小说都写得非常棒的人,他的心思方面,情感方面,理念方面有巨大的投入和坚持,这么大篇幅的著作和诗作,这不光是精力上的考验,还是体力上的考验,叶舟把它完成了。上海文艺出版社副社长谢锦一直关注叶舟的创作,她对《敦煌本纪》有两个感受,“《敦煌本纪》就像我看到的莫高窟的菩萨身上的袈裟,那么的美,但是在柔和、平和、坦然、从容的后面是坚毅。叶舟老师的创作中有一种广大的慈悲,就是一种悲悯大意,他其实是给我们的心灵,给我们的灵魂,甚至给我们的肉身搭了一个遮风挡雨的帐篷。我们在他的文字中能够寻找到灵魂与身体的安然处。正如叶舟所说,我的帐篷里有平安。”
“《敦煌本纪》实际上是书写大西北人民,当然也是中国人民,它是自由意志的生命体。而且叶舟通过他高超的艺术的灵感和塑造力,将这种历史和生命形容为一种可以称之为叶舟式的美学风格。”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分享了他的观点。他认为,对西北的描写有两个作家特别著名,一个是张承志,他写的《西海固》;另外一个就是叶舟,他写的《敦煌本纪》。“在来参会之前,我不但看了《敦煌本纪》,也看了张承志的《心灵史》。张承志在《心灵史》的开篇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,他说大西北不是秀才的历史,这个判断在叶舟的《敦煌本纪》里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、阐述。”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说,该书有一点特别吸引他。“《敦煌本纪》有西北儿子娃娃那样的一个劲,那种热血慷慨,那种大气。”《敦煌本纪》重要的意义在哪里呢?他认为,这本书写出了敦煌对于中国疆域和中国历史的意义,一方面它是作为河西走廊,丝绸之路,它是沟通,它是“一带一路”,另外它是开疆拓土,它又是镇守,它是大地上的一个灯塔,又是大地上的一颗钉子。有了莫高窟之后,它又是大地上的一个守护神。
叶舟的《大敦煌》是一部诗文集,该书可以说是长篇小说《敦煌本记》的前传。和所有的敦煌学专家、学者不同,他们获得的是文物、检索和考据,是生硬的盘剥与考古的冰冷,而作家叶舟全身心投入的,是他赖以呼吸的母语和热烈的诗篇。在叶舟的话语体系中,敦煌不只是莫高窟,也包括河西走廊乃至整个丝绸之路。它是“中国文化的边疆”,多种文化的总枢,也是叶舟写作的“母题”。叶舟表示:“《敦煌本纪》是我写作途中的一个驿站,接下来的工作很漫长,就像去玉门关一样那样漫长。”
我们期待叶舟能有更伟大的作品出现。
(本报记者 谭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