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杖责妃子(深宫曲不能杖责妃子)

,杖责妃子(深宫曲不能杖责妃子)

前沿拓展:,杖责妃子


说起清朝的两宫太后,大部分人脑海中蹦出来的大都是慈禧太后,却鲜少注意到另一位同样掌握政权的太后——慈安太后。

咸丰皇帝去世后,包括端华在内的顾命八大臣体系迅速被辛酉政变所瓦解,新的辅政机制开始建立,这其中的政治骨干和中枢神经,便是两位垂帘听政的太后——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。

在精明强势的慈禧太后面前,慈安似乎永远都是一个失败者,一个工具人,一个老好人,她25岁守寡,45岁暴毙,在她的陪衬下,慈禧太后尤其显得杀伐果决,颇具手腕,甚至就连她的突然去世,都被怀疑是慈禧下的毒手。

那么,慈安太后真的像她所表现出来的那样木讷老实吗?她和慈禧的关系又是怎样呢?是姐妹情深,还是塑料姐妹?

一、出身优越,只用40天就成为皇后

慈安太后,钮祜禄氏,满洲镶黄旗,咸丰皇帝的第二位皇后,曾得到咸丰帝“质秉柔嘉,行符律度”的盛誉。

咸丰二年,她经选秀进宫,封贞嫔,同年五月晋为贞贵妃,六月初八封后,十月十七日行册封礼,为后九年。直至1861年,咸丰帝去世,同治帝载淳继位,她以嫡母身份被尊为皇太后,徽号“慈安”。

慈安的前半生可谓是顺风顺水,短短四十天内便完成了从入宫到皇后的历程,这种火箭般的晋升速度简直就像是内定名额,而她尊贵的家庭出身在这其中出力不少。

慈安的祖父是清初五大开国功臣之一的额亦都,是和努尔哈赤一起征沙场的老将,说是名门望族也丝毫不为过,而慈安本人则号称“德容言工”兼备,也是封建社会理想妇女的典型。

入宫40天便成为皇后,这简直就是直接空降了一个皇后,要知道,慈禧在入宫时也仅仅是被封为兰贵人,而慈安初进宫便是嫔位,在慈禧还在为巩固后宫地位而殚精竭虑之时,慈安已经高高坐在皇后宝座上蔑视群芳了。

她们从一开始就压根不在一个起跑线上,“出道即巅峰”的慈安早就进入了人生的决赛圈。

这一时期的慈安和慈禧,身份地位简直是天差地别,慈安皇后掌后宫命脉,可直接杖责妃嫔而无需向皇帝报备,而慈禧这时候只是个连排名都没有的兰贵人,两者可谓是云泥之别,尽管慈禧后来凭借生下长子载淳母凭子贵,一路晋升至贵妃,但她和慈安这个正宫皇后相比,始终有着嫡庶之分,慈禧也一直对此心知肚明。

所谓命运总是身不由己,但是筹码却要靠自己争取,先天开挂的慈安最终落得个暴毙而亡,入宫籍籍无名的慈禧最终却成无冕之皇,这命运的多变,又有谁能说得清呢?单看一步步走下来,谁能笑到最后。

二、垂帘听政,姐妹花成利益共同体

时间来到了1861年,这一年是这对姐妹花命运的分水岭。

这一年,咸丰帝在避暑山庄驾崩,临死前,咸丰帝钦定了八大臣辅政,命他们尽心辅佐幼帝,襄赞政务。

虽说是“襄赞”,但是八大臣对一切军国大事都有参与的实权,为了防止八大臣权力过大动摇国本,咸丰临终前又下了诏书,凡是皇帝谕旨,卷首要盖一枚“御赏”印,卷尾要盖一枚“同道堂”印,唯有两印齐全,这道谕旨才算是生效。

这两枚重要的私章,咸丰帝将它们分给了两个人——一枚归皇子载淳,一枚归皇后慈安。

载淳此时只有六岁,御赏印要是在他手中,以他身上流淌着的乾隆血脉,估计会把这枚印章盖得到处都是,因此,这第二枚印章就落入他的生母慈禧手中。

咸丰帝的安排是妥帖的——八大臣的权力虽大,但是必须要有两宫的同意,谕旨才能生效;两宫太后虽然掌握着钤印,但是具体的议事权不在她们手上,她们参与政事的唯一方式也就只有讨论一下这道谕旨盖不盖章。

在八大臣最初的设想里,他们已经是钦定的辅政大臣,手握遗诏,临危受命,拥有至高无上的掌政权,两宫太后只管盖章就行,她们又没有参与具体的议事过程,如何干政?在八大臣的眼中,慈安和慈禧就是两个橡皮图章,甚至连奏折都没有看的必要。

但是,慈安与慈禧在此时展现了惊人的谋略与胆识,她们坚定地抵制八大臣专政,双方僵持四天后,八大臣让步,允许两宫太后发布谕旨,批阅奏折,直到后来的允许两宫太后任免官员。

可以说,在慈安和慈禧的共同努力下,她们的实际权力已经等同于皇帝,尽管有“后宫不得干政”的祖宗家法横在眼前,两宫太后的权力还是日益扩张。

史书上的慈安太后忠厚老实,文文弱弱,与慈禧大相径庭,然而,慧极必伤,慈安深知,不露锋芒才是为人之道,与慈禧的针尖对麦芒相比,她才是大智若愚的个中翘楚。

其实也可以想见,咸丰帝托孤之时,丝毫未提及慈禧,却将代表皇权的印章交给慈安,也是看中了她的以柔克刚,深谋远略。

八大臣架空两宫太后的愿望落空了,两宫太后的实权越来越大,退无可退后,载垣、端华、肃顺“三人纠党忿争,声震殿陛”,“遗溺后衣”,年幼的同治帝受到惊吓,尿了慈安一身,随后,慈禧太后的政治盟友,恭亲王奕䜣坚定支持两宫太后,发动辛酉政变,将八大臣一网打尽。

由此,形成了“两宫听政,亲王议政”的新局面。

奕?其实也在打自己的如意算盘,有西宫慈禧和东宫慈安做靠山,自己专权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,但是他恰恰错算了一点,他们三个此时就像是拉动清朝的三驾马车,但是三驾马车终有一驾马车将会倒下,等到这时,两马并驾,分道扬镳的日子也就不远了。

三、突然暴毙,死因成谜猜测甚多

在我们想当然的认知中,慈禧太后杀伐果断,说一不二,而慈安唯唯诺诺,内敛和顺,慈禧一定会将慈安压制得死死的。

可实际上,在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很长一段时间内,她们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,慈禧非常清楚自己的身份地位,凡事必先过问慈安,专横跋扈的西太后在慈安面前谨小慎微,她称呼慈安为姐姐,有好吃的也会送一份到慈安那里。

慈安轻易不做决断,她也放开手脚让慈禧去尽情施展,但是名分让慈安牢牢地压制着慈禧,除了当好二当家,慈禧别无选择。

慈禧与慈安共理朝政长达20年之久,仅在三件事情上闹出过公开矛盾:

一件是安德海案——慈禧最宠爱的太监安德海在济南因为“矫旨出都”“招摇煽惑”被巡抚丁宝桢处死,而这道谕旨由慈安与军机大臣商议后发出;

第二件是因为同治帝从小便亲近温柔的慈安太后,而对强势的生母慈禧太后比较畏惧;

第三件就是,因为此事又导致了同治帝在皇后的人选上忤逆了自己的亲生母亲,而选择了慈安相好的阿鲁特氏。

这几件事说大了,便是两宫太后政见不合,意见相左,往小了说,则是慈安不满慈禧专断,想给她一点威慑,但矛盾的量变最终演化成了质变,两宫太后不合的流言不胫而走,加之慈安平日树立的形象便是温婉和顺,平易近人,而慈禧则总是以精明强势的形象示人,一时间,宫内宫外都在疯传慈禧对慈安不满。

光绪六年初,慈禧得了重病,这段时间,只有慈安一人垂帘听政,第二年初春,慈安略微感觉身体不适,不料在第二天夜里,慈安突然去世,年仅45岁。

宫里传出太后崩逝的消息,大臣们都以为是久病的慈禧,没想到却是前一天还在听政的慈安,都感到不可思议。

关于慈禧毒杀了慈安的传闻,从慈安突然去世之时就没有断过,甚至甚嚣尘上,而慈禧也确实杀慈安的动机,她的野心和手腕也足以支持她完成这次精密的谋杀行动。

但是,据《翁同龢日记》记载,慈安死于夜间八时,在慈安去世后三小时内,翁同龢便接到她的死讯,可见慈禧在这期间并没有做任何拖延,处理得比较透明。

待到天明,臣子们瞻仰了慈安的遗容,也并没有发现任何异样。

另外,由人代拟的慈安的遗诏和翁同龢的记载一致,都显示了慈安的死因是突然发病而病故。

也有清史学家研究慈安去世前的史料记载,发现慈安本身便有心脑血管病史,慈禧卧病在床期间,所有重担都落在她肩上,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的急性病发。

慈安一向只在大事上拍板,而慈禧则长于处理具体事务,慈安不会轻易下决策,但凡是她做出的决策都令百姓拍手称快,可以说,慈安是一位令人敬重的太后。

然这样一位德行兼备的太后突然崩逝,利益既得者慈禧自然首当其冲成为了杀害慈安的凶手,其实仔细研究就会发现,慈禧并没有必须毒杀慈安的理由,慈安事事退让,且向来温和,与慈禧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,且慈安并不擅长处理朝政,对权力也没有什么野心,遇事只会处处退让。

但不论如何,慈安之死解除了慈禧的最后一道禁锢,光绪初年,“帝中坐,后蔽以纱幕,孝贞、孝钦左右对面坐”,议政王奕䜣,东宫慈安,西宫慈禧形成了稳固的三角关系,而等到慈安去世后,慈禧独坐于皇帝身后,直面满朝大臣,她面前那层纱幕也被拿掉,失去了慈安的制约,慈禧终于开启了“唯我独尊”的日子。

如果慈安能够继续制约慈禧,也许百日维新便得以进行,也许日后就是另一种结局,可历史没有如果。

从25岁便掌控后宫的慈安,虽然拥有极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,但少了一些谋略与手段的她,终究比不得拿着宫斗剧本的慈禧;常常以内敛温顺示人的慈安,对权力没有欲望,没有野心,最终变成了史书上一个看似无足轻重,区区一笔带过的背景板。

慈安是一个好太后,可她作为一个统治者,实在是有些过于和顺了。

拓展知识:,杖责妃子

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
当前文章标题:,杖责妃子(深宫曲不能杖责妃子)
当前文章地址:http://www.djdjdj.cn/fsdt/2335.html
THE END
分享
二维码
海报
,杖责妃子(深宫曲不能杖责妃子)
,杖责妃子(深宫曲不能杖责妃子) 前沿拓展:,杖责妃子 说起清朝的两宫太后,大部分人脑海中蹦出来的大都是慈禧太后,却鲜少注意到另一位同样掌握政权的太后——……

芒果旅行日记:云南与缅甸交界旅行,来到一个原始古朴的村庄,没有宾馆酒店客栈,村民热情好客,住宿在当地村民家里。

<<上一篇

电影《银娇》

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《这个杀手不太冷》、《钢琴教师》什么的,讲的都是年龄差很大(甚至涉及到未成年)的男女间的感情故事。

下一篇>>